一定要精确地认识,有烦恼在,追随烦恼,你只能走向万劫不复。要是背离烦恼,那你一定得好。关键现在就是大家习惯性的,已经养成了这个追随烦恼的习惯。唯一的破解方法就是你有足够的认识,有足够的认识,对它粗相、细相、变化相都有认识,对它引导你产生造业所形成的果报有足够的认识。你不敢去贪,不敢去嗔,也不敢在那儿胡思乱想,也不敢去把自己放多高,也不敢去疑惑什么。
你该做事还是做事,只是你不再胡思乱想,不再贪了,你会把事做得更好;你要是学习也会学习得更好。就把自己定成规则,该做事,一心做事,不管什么妄想来了,我不理;不管什么贪来了,嗔来了。
我们现在呢,修行也是这一条路,也是靠熏。实际你下地狱也是靠熏,你比如说你接触的人,都是十恶业的,那你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熏。就像我们熏语言一样,也就说你周围都是要饭的,你都不用出门去要饭,你就坐在屋里,你就能知道,哪家饭好要,哪家饭不好要。因为他们都会回来说的。那自然而然,你都不用学,你就知道,怎么样地去要,才更能容易地要到。为什么?因为周边都是这个,熏陶力。那你们身边的人,都是什么人呢?如果说,欲界天天人,就会把你们熏成欲界天的那个,因为他们只会那个。你让他去搞十恶业,还搞不来了呢! 那你要是色界天的天人,你就不修定也修定了,因为熏陶力。这块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那么我们现在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,你是没办法自我改变的。这个时候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,要依靠自己智慧,要时刻地知道,自己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产生的业是什么,由这种业产生的结果是什么,由这种结果产生的苦乐感受是什么。在这些苦乐感受上,你能产生什么样的心情,由那些个心情,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业,由那些业,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,精确地分析。精确分析呢,你就知道,该造什么,不该造什么。这块儿一定要精确,越精确,你的动力就越大。
这个熏,尤为重要。那么我们,应该怎么样熏?我们生活的氛围当中,缺少这种佛知佛见,那就要靠自己。你比如说大家在网络上学习呀,自己呆着没事去学习一点,学习之后呢,反复地借助这个佛法熏陶自己,思维。思维也是一种熏啊,是反复在熏,主动地在熏,而且这种熏又不妨碍别人。这种反复熏,形成坚固以后,你就不会再去说呀,想呀,做呀让自己不好的事。你就会努力地去想,去说,去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。所以说这个熏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由于这种佛知佛见熏陶力,你呢就能在周边环境不好的情况下,能站稳住脚!经常比较一下,世间的一切感受,究竟有多少乐,究竟有多少苦。
真正因果透了的人,我在很早很早以前就说过了,因果透了的人,戒律自然成就了,那布施也自然成就了,什么禅定、六度、十度,什么都自然成就了。因为你知道怎么修因了,你就佛的任何一种功德搬出来,他马上就能把因就种下去了,自然将来结果了。所以说呢,真正因果透了的,那就是佛了。也就说你透得越全,你修行就越高。最后你就会发现,整个在心的用上,就是一个因果。那再就是体,再就是用,你说佛法真有多难吗?一点都不难。镜子上展现的因缘果的影子,镜子本体不需要你修的。因缘果你掌握得跟佛一样了,就行了。佛掌握什么了?因缘果。就这么简单。你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就是他那个本愿为因,许多年成就的无量功德,以及他的所有所有的成佛的这些必备条件,都具备了,那极乐世界,也就有了。每一个佛他都有他的本因,他都不是凭空成佛的。每一个众生也都有本因、本缘,就成了现在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,佛也是。真有多难?一点都不难。那真有多容易?它也不容易。
升华自己!就是能更好地帮助众生。比如说,众生成天苦恼,你要是没有甚深智慧,你就找不到他的苦源,就是苦恼的源头。比如说,在大街上,有的人一见面就相互欢喜,有的一见面就相互讨厌,有的一会儿欢喜,一会儿讨厌。那为什么?有的也不欢喜,也不讨厌,没感觉。为什么有这几种现象?也就说它都有一个根源。你要是没有甚深智慧,你就看不到那个根源。好,就算你看到了,你不能听到。有些根源啊,是人家因为说话才形成的。所以说你光看到,没用。有的你光听到,你没看到也没用。有些业,它没说话就造成了。有的身体没动,嘴也没动,业也造成了。那你要是没搞清楚他的心,你就找不到他的业的本源。你不在他本源上去解结,你这个结是解不开的。
闻思修嘛,首先听闻,听闻以后呢还要去记忆,记忆了再去思维,要不然你都不记着,怎么思维?那思维透彻以后,你要克制自己,去训练自己,把自己训练固定,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,那个时候就不会再犯了。
你有多大的虔诚恭敬,你就能相应地做多大事。你能做多大事,相应地就能兑现你多大的果。(虔,与我们说的这种畏爱兼抱的畏相应,畏是它的共性。你在每个里面都能找到畏的这种感受。那你就应该知道,畏爱兼抱就在一个虔字里面,就完全地展现了。惧怕。你比如说那些个太监啊宫女啊,那皇上一不高兴,就杀头了,他生命就没了。我们是存在慧命,慧命有无的问题。那你有没有这种虔诚,你怕,怕他不要你,怕他杀了你。这个就是所谓虔诚,就包含着畏爱兼抱的含义。这个虔有点难做,因为它很容易被你的烦恼蛊惑着,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有这种强势,强取,也就是说你这个强硬性一定要有,固守得住。要不然,你没这个强度,那也不叫虔了。//那诚的含义多了。你比如说你要有谄曲心,诚吗?那有虚妄心?所以说你看,就一个诚字,你有任何一个烦恼,都没办法表现出来,或者说你做到诚。因为你这些东西,有这些东西,你没办法诚。那你说一个虔诚,有几个人做得到呢?还有恭敬。所以说真正说学佛、信佛,你达到虔诚了,那你呢,可以说开始信佛了,学佛了。要不然的话,都叫了解佛,了解法。因为学,你从哪儿开始?从虔诚恭敬开始。)
这个菩提心一定要有基础含量,基础含量就是你对自性的认识,那菩提心,发菩提心,就是发掘(发掘,是针对人人的宝藏。自性、自性本具的种种能力),觉悟,觉悟再给他变一下,明白,就发掘一下,明白一下那个菩提心是什么;要发大悲菩提心呢,就是你发掘明白了心是什么,再加上你的大悲,那叫发大悲菩提心;那么佛的那个呢,叫圆满菩提心,你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圆满的,具足大悲,不只大悲,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都包含,是圆满的,不只四无量心,就是所有所有的,都有了,而且不是发心问题了,是结果了。你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那叫果,发那个心,也就是说你这个心,就不是纯粹的菩提心那个心了,就不是心体的事了,这个是依心体建立佛的那些个所有功德所有愿力,慈悲喜舍,所有所有一切,那是体用同时的了。大悲菩提心呢也是体用同时,但是他含量很低,只有大悲一项,再说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那,什么是无上呢,就是没有超越了,那是,与法界正等,与众生烦恼正等,与他的愿力正等,那么他的这种觉悟,正觉,我们说发菩提心那个,从果位来讲叫正觉,那叫无上正等正觉。那要再详细一点,那你们就要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的去看了,因为它含量太多,因为佛的功德太多,你不能说一句想包含,只能说无上正等正觉,太多了,正等,与他的本愿正等,与法界正等,是遍一切众生的,真如相回向的正等,那你只能说正等,正觉,无上。
我们现在这个十回向是小品华严的十回向,好多呢都是一个框框,没有细节内涵,那内涵太多了,没办法说的完,我们也学不完,那中品华严会多一些,大品华严比较全,但是那个大品华严,光那个品名,就有一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品名,就一个品的名,就有一个世界,把他打碎,变成微尘,一粒一粒数,有那么多个品。到那个时候,你就知道佛的所有的,你比如说佛,我们这个呢十回向呢,在那里面,简练简练再简练,就是适合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寿时间、学习的能力,再一个呢,是你成佛的最基础最基础的含量,那么靠这个成佛能不能成,能成,但是呢,比较最基础的,如果说你想更多,那有的是,多着呢!
记住一点,不一定求法的人问什么,那个善知识就一定要说什么,有可能你问的是东,他扯的是西,但是,他扯的那个是最适应现在你需要的,并不是你看到这个花花,我就问这个,他就跟你说这个。但是,这块没有弟子相就惨了,马上就跟佛、菩萨恼火起来了:‘我问你这个,你在那里跟我扯那个。所以说,就连善财童子都没有做好,遇到那外道,让他跳下去,他就没做好嘛。那他都没做好,他都是文殊菩萨亲自培养起来的,他都做不好,所以说我们做不好也正常,但是你要知道,你做不好,别想得。